找到相关内容8673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大般涅盘经》的佛性论(下)

    三菩提,故也是生因。 而信心对於六波罗蜜,是生因,宝亮    解释说:「 ( 信心 ) 大乘行近,故名生也」。      至於属於了因者有「佛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    波罗蜜佛性」、「八正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於佛性    是常住的, 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言,是了因而非生因,    至於「六波罗蜜」为了因, 宝亮解释说是因为在因中修六波    罗蜜, 以显了佛性,所以只能说是...

    释恒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3239688.html
  • 定义大乘及研究佛性论上的一些反思(1)

    ,到了佛性论发展的时代便完全无效。因为在佛性论发展的时代,小乘部派如毗昙和萨婆多等部亦有“菩萨信仰”的现象。由于过去的学者在处理佛性论的问题上有误读及错解佛性论经、论的情形,笔者在讨论“大乘”的定义之际,为了说明大、小乘的佛性观性质,也将过去学者对大乘或瑜伽行派之佛性论误解的地方提出分析及讨论。此中包括检讨瑜伽行派的“五种性”观的问题及《大般涅槃经》前、后分经文是否一致的问题等。笔者认为“大乘”一...

    古正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4348413.html
  • 论《坛经》思想对般若与佛性的会通

    内容提要:佛性与般若是贯穿整部《坛经》的两个重要概念,惠能对它们作了相互贯通的阐释。佛性本合中道般若,佛性不二,心性不二,自心不二;般若之非有非无也在于显现佛性,般若与佛性体用一如相辅相成而为《坛经》顿悟解脱论的理论基础。本文拟从《坛经》的般若说、佛性论及般若与佛性关系三方面进行条分缕析。  关键词:坛经 般若 佛性 会通  《坛经》是唯一由中国僧人撰写并称之为经的佛教典籍,它既是佛教...

    戴传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91459097.html
  • 如本法师答:成佛后的佛性,与凡夫的本性,有何差别?

      如本法师答:佛性与凡夫性并无差别,只是迷悟染净有别。性在迷染时,说是凡夫性;性在觉悟时,说是佛性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增不减是佛性(梵语buddha-dhatu)。佛性轮回六道,迷失穷劫,未曾有减,佛性觉悟彰显,未曾有增。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3404612442.html
  • 《大般涅盘经》的佛性论(中)

    不能成佛, 但也有一处经文,明言一阐提有佛性:    ──────────────    (注49)同上,页 460 中。此处经文讨论造作各种罪业会得到       相关的恶报时,特别强调以恶心造的业才...           53 页       彼一阐提虽有佛性, 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如       蚕处茧, 以是业缘不能生於菩提妙因,流转无有穷已       。( 注 50)      以上...

    释恒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3239687.html
  • 清净佛性与本采无一物——惠能“得法偈”一辩

    清净佛性与本采无一物——惠能“得法偈”一辩 吴 强(一) 六祖惠能“得法偈”在先后的《坛经》本里有两种说法,即后出的宗宝本等改第三句“佛性常清净”为“本来无一物”。这关键一句的修改是否符合惠能的禅意,历来颇多争议。[1]甚至有论者以为此一作伪实无半点佛家气度。因为这一改动,既违背了般若思想,又不合佛性论。事实是否如此呢?这一问题完全值得我们从学理上深入探讨,因为它的答案将为我们...

    吴 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93367332.html
  • 《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论(2)

    53 页 彼一阐提虽有佛性, 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如 蚕处茧, 以是业缘...成佛,但经文毕究 还是明言“一阐提有佛性”, 只是他们为无量罪垢所缠,而 不能生菩提妙因。 既然如此,他们还有没有补救或改变的可 能?“如来性品”也有如是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0145465.html
  • 初唐佛性诤辩研究——以窥基、慧沼与法宝之辩为中心

    初唐佛性诤辩研究——以窥基、慧沼与法宝之辩为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张志强  中国佛教中关于佛性问题的讨论,是由《涅槃经》的译传引发的,其始作俑者便是竺道生[1]。道生之后,涅槃师诸家都把“佛性”作为《涅槃经》的宗致而大加讨论。涅槃师对佛性问题的讨论后来逐渐与地论师、摄论师关于真心与真如问题的研讨融会贯通起来,在隋初净影慧远(523-592)那里得到集中表现。此一时期诸家师说关于佛性...

    张志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24049699.html
  • 佛性通万物——悟觉印严法师书画中的静态哲学

    佛性通万物——悟觉印严法师书画中的静态哲学  邓三君  我的案头,有一册释印严法师主编的《佛教圣地妙峰山》杂志和他的一组书画作品影件。杂志封三,刊印有释印严法师的四幅人物画,而影件则为四幅花鸟作品。...花鸟,除去凡世的物象,我读到的皆是静的禅意。  我以为,万物不可通佛性,而佛性却可通万物。人之所以有别于万物,可能就在于人之佛性佛性并非佛界独拥,否则,佛教就不可能去教化,去普度众生。由此,佛教的...

    邓三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1250893.html
  • 《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论(3)

    (3) 以第一义空论佛性义    真常系思想的经论常以“如来藏”、 “如来藏我”、 “大我”、“真我”等来说佛性,但因含有神我意味,常引起 争议。 《涅槃经》中虽也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的说法, 但它也提出以空性论佛性义,大大淡化佛性的存有 色采。“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一云: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0145466.html